守“河清”·保“安澜”·共护“黄河宁”——北海国际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 2024-08-15 浏览次数: 10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弘扬黄河文化,感悟黄河精神,暑假期间,北海国际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重点团队在学院学工办主任姚灵忠、团委副书记王世浩的带领下赴聊城、德州、济南等开展守“河清”·保“安澜”·共护“黄河宁”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进展馆、进流域、进网络、进家乡,融实地考察与调查研究于护黄行动,融黄河文化与环保知识于宣讲活动,探索打造了“四进两融”校地协同保护黄河的社会实践新模式。

黄河寻访第一篇——王道口,探寻黄河文化的精神象征

黄河寻访第一篇,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来到了位于黄河岸边的聊城东阿县王道口村,在这里,志愿者们遇到了一位76岁的老党员,他带领大家参观了村里的黄河文化展示馆,通过黄河流域全景图与沙盘,将黄河千年的历史变迁娓娓道来,让志愿者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黄河两岸的兴衰更替。当聊起馆内陈列的文物时,他的眼睛一亮,“这些文物印刻着黄河与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足迹,也印证着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老党员对这些文物的深情介绍,加深了志愿者们对黄河文化的理解,激发了大家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次黄河寻访,不仅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和文化的传承,也让志愿者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黄河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坚定了大家为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进一步凝聚起保护黄河生态,弘扬黄河文化的精神力量。

黄河寻访第二篇——艾山村,解锁黄河文化的独特韵味

黄河寻访第二篇,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来到了聊城东阿县艾山村。在这里,在艾山村负责人的带领下走进艾山村村史馆,参观学习乡村民俗陈列与革命英模的事迹资料,村史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展品,从古老的农具、生活用品到珍贵的文献资料,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艾山村的故事与记忆,通过互动式的参观方式,让志愿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艾山村的历史与文化。在艾山村负责人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来到了艾园,学习艾草文化。负责人向大家分享了艾草文化在当地的传承与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艾草的衍生产品。他强调,艾草不仅是一种传统中药材,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艾山人民对黄河的敬畏与开发,也寄托着大家对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

此次艾山之行,志愿者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更感受到了艾山人爱护、传承和创新黄河文化的精神,对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理解。

黄河寻访第三篇——风景区,领略生态治水的璀璨智慧

黄河寻访第三篇,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来到了黄河下游河床最窄的天然峡口——聊城市东阿县艾山卡口,这里也是历史上黄河下游洪涝灾害的频发之地。志愿者们走访了解了有关大禹治水等黄河历史的故事以及堤防、闸坝、泄洪等有关黄河防汛的相关知识。在这里,大家不仅参观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还领略了人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生态治水的璀璨智慧。

在艾山卡口文化园,志愿者们开展了实地调研与保护宣讲活动,对附近的村民进行随机采访,主要从对黄河生态现状的了解情况、黄河生态的污染对居民生活影响以及对黄河生态保护的建议等多个方面展开,有针对性地宣讲近些年来有关黄河保护的政策措施,提高当地群众保护黄河的意识。

黄河寻访第四篇——平凡的英雄,践行黄河精神的生动写照

黄河寻访第四篇,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来到了德州齐河黄河大桥,在这里,志愿者们遇到了一位“平凡的英雄”——王建国,一位从黄河里先后救出12名溺水者的年近7旬的老汉,他的事迹曾被齐鲁网、大众网、凤凰网等媒体广泛报道,高票登上了当地“大义齐河”四德榜。

据了解,早在31岁时,王建国就从黄河河道里救起过人,三十年来,先后救出过12名溺水者,而且他救人从不图回报,常有被助者家属给他送感谢金,但都被拒绝了。“帮人不是为了图什么,我觉得帮人是一种社会责任”,王建国向志愿者们说到,“下水救人,一方面是心怀感激,另一方面如果见死不救,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安心。”他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救人过程,同时也给在场的志愿者们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

“助人这件事,我要一直做下去,每天我都会到黄河岸边巡河,直到所有人都离去了我才会离开,就是为了防止有人落水。”他最后说的话赢得了现场志愿者的热烈掌声,大家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向王建国老人学习,学习他不顾危险见义勇为的精神以及从他身上折射出的高尚品德和精神风貌,努力做新时代见义勇为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王建国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大家的心中,也将成为黄河精神最生动的写照。

在大桥下,志愿者们开展了生态环境清理与垃圾分类宣讲活动。大家手持垃圾收纳袋,通过拾捡广场上的烟头、塑料瓶、碎纸屑等生活垃圾,自觉扛起保护母亲河的重任,赢得了过往群众的赞扬。此外,志愿者们向周边过往群众宣讲垃圾分类的知识,加深大家对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认识和注意事项,引导当地群众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

黄河寻访第——纪念地,重走先辈护河的历史足迹

黄河寻访第五篇,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来到了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在这里,志愿者们遇到了一位在此地工作了25年的巡护员。他身着朴素的制服,手持记录本,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痕迹,但他的眼中却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他向大家讲述了自己与黄河的不解之缘,从最初的“懵懂好奇”,到如今的“深情厚谊”,他见证了黄河的四季更迭,也经历了景区的变迁与发展。

在黄河文化展览馆,巡护员陪同志愿者们一起了解了黄河防洪工程、生态补水、工程维修养护、数字孪生智慧巡河等方面的知识,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在巡护员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济南段黄河首期标准化堤防工程,了解了济南段特色的黄河风沙治理手段以及风景区内的现存的基本植被类型和植被面积。在毛泽东视察济南黄河纪念地与济南黄河法治文化广场,志愿者们了解老一辈革命家治理黄河的事迹、感受黄河文化的变迁,通过宣讲讲解、分发传单等方式向游客普及《黄河保护法》的相关知识。提升群众保护黄河的意识,增强大家的法治观念和爱河护河意识,为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与巡护员分别的那一刻,大家纷纷陷入沉思,巡护员们身上的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黄河精神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黄河精神的内涵,展现了黄河儿女的责任与担当,带着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志愿者们更加坚定了保护黄河、传承黄河文化的信念和决心。

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守“河清”·保“安澜”·共护“黄河宁”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激发了同学们投身于黄河流域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一步,北海国际学院将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成果转化,开展保护黄河系列成果展,组建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分享实践成果,开展护河讨论,引导广大青年积极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贡献青春力量,共护黄河安澜。

                                             (文:王世浩  编审:邓海云  复审:朱珊珊  审核:姚灵忠)